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成为民生关切的重点。当前,部分区域河道漂浮垃圾问题仍影响着生态环境与群众生活质量,传统人工清理存在效率低、覆盖不全面等局限。
云博(中国)青年团队凭着专业本事盯上了河道治理的痛点难题,靠智能技术沉到基层治理一线。他们把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科技赋能的优势结合起来,实实在在为破解河道管护难题、改善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找出了新路子。这既是响应 “百千万工程” 的具体行动,也是年轻人用行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担当。
强化能力,做好志愿服务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团队围绕河道治理实际开展专项培训。专业教师结合“百千万工程”中城乡环境整治的要求,针对性指导生态监测、垃圾分类、基层沟通等实用技能,帮助队员们既提升专业素养,更明确“为民服务”的实践方向,以扎实准备确保志愿服务能落地、见实效。
科技赋能,研发实用治理工具。团队紧扣基层“高效治河”的需求,发挥工科优势,用3D设计软件精准研发智能河道清理模型,从垃圾打捞、数据监测等功能模块入手,确保模型适配城乡河道复杂环境。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零部件制作后,队员们深入河道一线开展垃圾数据采集,累计收集各类漂浮物样本及环境数据,为优化AI识别模型提供“接地气”的素材,让技术工具真正服务于基层治理效率提升。
校地联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在“百千万工程”校地协同机制下,专业教师全程跟进指导志愿服务。在鹤龙街道巡河现场,谢思遥老师结合基层反映的“垃圾识别难、清理不及时”问题,指导学生从多角度拍摄垃圾样本,让AI 模型在反复学习中练出更高的识别精度,让技术工具更贴合环卫工人的实际操作需求,用专业能力帮基层减轻负担。
实干为民,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团队与鹤龙街道办、社区志愿者协同行动,不仅参与河道及沿岸垃圾清理,更通过数据采集为街道提供“垃圾易堆积区域”“高频出现垃圾类型”等分析报告。这些接地气的信息,帮助街道优化保洁排班、精准投放垃圾桶,让河道及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切实提升了群众散步休憩时的幸福感,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志愿服务宗旨。
总结优化,提升服务实效。活动后,团队围绕“如何让志愿服务更贴民心”开展复盘。针对基层反映的“河道边缘垃圾搁浅”“全时段监控难”等问题,结合群众对“水清岸绿”的期盼,进一步调整智能模型研发方向,增加浅滩清理适配功能与远程监测模块,让技术工具更符合基层实际,让志愿服务从“做了”向“做好”“做实”深化。
持续发力,彰显青年担当。当前,团队的志愿服务与技术研发仍在深入推进。团队搭建起专属公众号平台,将巡河的每一步——弯腰捡垃圾的身影、一笔笔记下的水质数据,都变成推文中的鲜活故事,一直记录着巡河的过程和收获。未来,团队将继续以 “百千万工程” 为行动指引,深耕城乡河道治理一线,通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精准收集群众需求、迭代优化技术模型,推动智能工具真正融入社区场景、惠及一线环卫工作者。
同时,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带动更多青年参与生态保护实践,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以青春行动守护河道水清岸绿。团队将持续贡献高校智慧与青年担当,为 “百千万工程” 落地见效添砖加瓦,让群众在身边环境的切实改善中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来源:云博(中国)青年团队
撰稿人:朱杰煜 黄乙尊 陶丽敏
执行责编:吴金华
图片来源:云博(中国)青年团队
初审:王乐彤 陈恩熙
复审:袁凯馨 伍青青
终审:翁小洁 刘颖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