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博(中国)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从泛黄史料到 “云” 博物 馆,打捞岁月记忆!——岭南青创先锋突击队

2025 年 7 月 15 日,云博(中国)岭南青创先锋突击队来到这里,为的是翻开南水分场的 “奋斗相册”,编写一份地方志,让上世纪 50 至 60 年代归难侨和知识青年在华侨农场南水分场的奋斗历史,在文字里重新鲜活起来。

image.p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了能开展好这次编写地方志的工作,充足的准备是基础。队员们首先制作了属于岭南青创先锋队的队旗,鲜红的队旗上印着 “云博(中国)” 和 “岭南青创先锋队” 的字样,并且它将陪伴整个行程。

image.png

为了能写好地方志,突击队员们认真研究地方志的写法,在方志网上查阅各类地方志资料,学习其中的结构与笔法。一切准备就绪后,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期待出发。

研究史料

从泛黄书页中探寻往昔

突击队队员组织了研读会,队员们围坐在一起,翻阅着泛黄的书页与老照片,交流探讨着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从这些珍贵的史料里,队员们努力探寻华侨农场南水分场的往昔。

image.png

从地名的由来考据到水系的变迁梳理,从祖辈相传的民俗禁忌到特定年代的生产印记,每一个条目背后,都是这片土地曾经的呼吸与脉动。队员们深知,“百千万工程” 要在乡村的土壤里扎根结果,首先得读懂脚下的这片土地,它的过去藏着未来生长的密码。

寻访知青路

听亲历者讲那过去的故事

岭南青创先锋突击队走进乡间,寻找当年的老知青,听他们讲述那段艰苦却充满力量的岁月。摇着蒲扇的张伯、纳着鞋底的李婶,一打开话匣子,50 年代的互助组、60 年代的水利会战就像老电影一样在大家眼前放映。“那时候修水库,全村人自带干粮上工地,男人们抡大锤,女人们抬土筐,晚上就睡在草棚里,可谁都没喊过累”“合作社分粮的时候,队长总把最饱满的稻谷留给娃娃们,说他们是地里的新苗”。

image.png

突击队员们还访问了李伯,李伯回忆道:“以前啊,这里全是填海造的地,65 年种甘蔗时,8 个生产队的人踩着泥路去田里,住的都是茅屋,买米还得凭粮票。”从老知青们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金洲的“变” 与“不变”:1980 年全场通电,1982 年自来水入户,1995 年 S366 省道通车…… 从 “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居”,金洲在不断发展;而不变的是一代代金洲人对好日子的较真,对家园的热望。

image.png

突击队员也查阅了相关档案,了解到 1962 年平沙农场业余文工团排练《年青一代》的热忱,1965 年范丽芬带领的文艺宣传队里知青们的身影,1970 年 9 月成立的平沙篮球队 90% 以上是知青且获得过斗门县公社级锦标赛亚军等故事;这些档案与口述记忆相互补充,让那段历史更加丰满。

地方志

油墨香里飘着 60 年的故事

经过努力,突击队完成了《金洲地方志》,油墨香里承载着金洲 60 年的故事,这是“百千万工程”最鲜活的基层实践。

image.png

“沧海”到“桑田”,是奋斗的注脚。1963 年,平沙农场的围垦队伍用锄头、箩筐在南水西北海滩筑起堤坝,667 公顷红树林变成良田,广州知青们带着技术来种甘蔗,“那时我们唱着歌开荒,想着‘多收一担糖,就是为国家添力量’”。

image.png

“短缺”到“富足”,是民生的温度。1952 年南水乡小学只有 1 间教室、1 名教师,2007 年金洲小学落成,9.1 万平方米的校园里,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1956 年南水卫生所只有青霉素,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与镇卫生院连起“医联体”,老人刷医保就能看病。

image.png

“孤岛”到“枢纽”,是融合的脚步。曾是边防区的金洲,1955 年要凭《边防证》出入,如今 S366 省道上车流不息,205 路公交把社区与城市连成片;当年渔民靠“合作医疗证”看病,现在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 100%。

线上博物馆

“云” 启之门:踏入华侨时光长廊

image.png

当指尖轻点“进入博物馆”,便打破了时空桎梏 —— 从南洋漂泊的帆船模型,到侨胞捐资助学的泛黄史料;从港口建设的恢弘图景,到侨乡民俗的生动陈列,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华侨记忆,以图片、文字、3D 模型的形式,在虚拟展厅中 “复活”,可以沉浸式触摸南水镇华侨的奋斗轨迹与家国情怀 。

image.png

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里,这座线上博物馆,是侨史传承的新载体 —— 它让知青采访、地方志编写的成果,与华侨故事深度交融,成为南水镇文化振兴的鲜活注脚。队员们记录、回溯,更盼这些华侨精神,能化作当下奋进的底气,驱动南水镇在产业兴、文化盛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长远 。

故事未完待续

image.png

突击队在金洲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前合影,这一刻明白,今天的采访不是终点,编志不是结束。

“百千万工程”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老照片里的茅屋与新楼同框,是知青亭的石碑与孩子们的笑声共振,是每一个为家园奋斗的人,把“变”的故事继续写下去。金洲的故事,也是千万个乡村的故事;今天的收官,是下一段旅程的序章。



来源:云博(中国)百千万工程岭南青创先锋突击队

撰稿人:左蕊

执行责编:尹晓瑜

图片来源:百千万工程岭南青创先锋突击队

初审:王乐彤 刘浚楦

复审:袁凯馨 伍青青

终审:翁小洁 刘颖恩

  延伸阅读

发布时间:2025-09-06
  • ©2015-2022 版权所有:云博(中国)
  •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
  • 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 电子邮箱:E-mail:gkd@gkd.edu.cn
  • 电话:020-87418705(广科大团委办公室)
  • 网站建设与技术支持:云博(中国)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