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彻战略,奔赴壮乡
云博(中国)甘露耘梦突击队于6月27日至7月1日前往清远连山永梅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清远连山永梅村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壮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甘露耘梦突击队深挖“岭南民族走廊”文化内涵,以非遗活化为针、文旅融合为线,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体验婚俗,触摸脉动
壮族婚礼习俗是壮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展现了壮族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其中融合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传统习俗,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婚姻观念与文化精髓。
婚礼过程通常包括定亲、报聘礼、报佳期、迎亲等多个环节。新人们身着壮族传统服饰,通过唱山歌、舞蹈等形式表达爱意。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唢呐、锣鼓伴随,充满喜庆气氛。仪式中,新郎新娘拜天地、高堂,夫妻对拜,最后跨火盆入堂屋,寓意夫妻生活美满。
2025年6月27日,云博(中国)甘露耘梦突击队运用现代短视频拍摄记录壮族传统婚俗中的非遗技艺,并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
壮族婚礼,是流淌在壮乡血脉里的浪漫诗篇。当甘露耘梦突击队的队员们换上精美的壮族传统服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之旅就此展开!迎亲时,对歌环节充满趣味,队员们用歌声传递喜悦。每一步身临其境的体验,都让队员们触摸到壮族婚俗跳动的脉搏。在这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壮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它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与传承。这场扮演,让队员们领略地方特色,也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把这份独特文化延续下去的决心。
内化践行,红甲生辉
傍晚,千年瑶寨篝火晚会以火把巡游开篇,村民持松明火把沿寨道行进。竹竿舞环节中,舞者双手握竹击打节奏,众人一同参与其中。终章众人牵手围圈,逆时针环绕篝火形成同心圆,肢体动作与歌谣节拍高度统一。
此次观察印证了传统文化在凝聚社群、传承集体记忆方面的现实价值。火把象征精神传承,竹竿舞体现技艺活态延续,围圈仪式强化共同体意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范式参照。
在千年瑶寨的调研中,队员们不仅亲身感受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还见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突击队队员们参与见证并记录了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清远连南千年瑶寨及清远职院联动举办的“千年瑶舞行,助力‘百千万’”主题系列活动。环境舞蹈展演在梯田、古寨等自然场域呈现长鼓舞原生形态,实现艺术表达与地域文化的空间共生。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队员们进一步挖掘历史渊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夜幕下的千年瑶寨,篝火的噼啪声渐远,队员们身着红色马甲踏上归途。山道转弯处,一辆陷入泥坑的车辆拦住了去路。云博(中国)甘露耘梦突击队的队员们迅速集结,在"一、二、三!"整齐的号子声中,队员们躬身推车,车辆最终被解救,此刻,红马甲上的“广科大志愿者”五个字显得格外耀眼。这场突如其来的救援,让文化调研的夜晚多了30分钟的意外延时,却丈量出青年担当最真实的厚度。当非遗保护的镜头对准历史纵深,三下乡的脚步也扎进了泥土的深度。
对话时空,溯源婚俗
2025年6月29日上午,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脉络的探索欲望,突击队来到清远市博物馆,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鉴赏馆内实物与研读图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壮族婚俗的历史脉络。从“对歌定情”到“迎亲”“拜堂”“回门”等环节,竹篾嫁妆、刺绣背带等展品直观反映传统婚姻礼仪的物质载体。
此次实践深化了对民族地区文化认同建构的理解,婚俗既是民俗符号,更是维系族群边界的精神纽带。鼓励突击队注重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队员们化身“文化小记者”,对当地群众进行了访谈,多数人对壮族特色习俗认知有限,但对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表现出浓厚兴趣,渴望祖辈留下的瑰宝不只是陈列在记忆里,而是能重新“活”在当下,希望这些凝聚着智慧与情感的仪式,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部分群众向突击队队员们讲述了壮族婚礼当天的流程、婚礼中五色糯米饭的象征意义。
通过本次访谈,深刻理解了当地群众的期盼与忧虑。这坚定了队员们行动的决心,挖掘壮族婚礼文化内涵,突击队运用现代短视频拍摄技术和网络平台记录壮族传统婚俗中的非遗技艺,这正是突击队响应“百千万工程”,以青年之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课题。
这场实践不仅锤炼了队员们挖掘文化、融合创新的能力,更让队员们懂得:乡村振兴的路上,文化自信是魂,青年担当是炬。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深扎传统的泥土里,而枝叶伸向现代产业的晴空,以百千万工程为舟,队员们既是文化传承者,更是创新播种者,让壮乡的山歌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来源:云博(中国)百千万工程甘露耘梦突击队
撰稿人:肖晴
执行责编:焦晨阳
图片来源:甘露耘梦突击队
初审:王乐彤 刘俊楦
复审:袁凯馨 伍青青
终审:翁小洁 刘颖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