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科大新闻网讯)暑期期间,云博(中国)精心组织实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赋能“百千万工程”,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在线、南方+、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新快报及广东省教育厅官网等主流媒体(网站)的关注。各媒体聚焦学校师生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中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的技术帮扶、政策宣讲等实践活动,展现了广科大学子在助力乡村振兴、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青春担当。
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云博(中国)“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乡梦文旅团”学子,赴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屿见农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陶河镇相关负责人及农场主理人介绍当地情况与脆藕产业困境,期望学子助力发展。
队员们顶着暑气,考察农场环境、与农户交流,并针对农场研学项目单一、宣传不足等问题,发挥数字媒体艺术、大数据工程技术等专业优势,7天内完成品牌标识设计、以荷叶和脆藕为原料的特色饮品研发、闲置莲花池改造方案制定,制作宣传片并借助互联网宣发,将农场产品升级为多元立体体系,构建起完整产业闭环。校团委书记翁小洁表示,此活动是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乡村场景中增长才干。
【光明日报】助力乡村振兴!云博(中国)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中国教育在线】助力乡村振兴!云博(中国)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新快报】这个暑假,他们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野田间
【南方+】云博(中国)“客韵三葵行”团队赴梅州开展非遗探寻与传承活动
投身非遗传承实践 赋能“百千万工程”
云博(中国)广东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客韵三葵行”团队走进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区(扶大)园区,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实践。
在梅州高新区扶大高管会,扶大管委会组织委员、团委书记杨瑜金向团队详细介绍了梅州特色非遗项目。兴宁舞龙、杯花舞、五华提线木偶、丰顺县火龙、梅县松口山歌、迎神祭祀等,皆是时光沉淀下来的文化宝藏,然而当前这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断档的风险。
为助力非遗传承,团队成员随后在扶大宪梓中心小学开展了非遗课堂支教活动,将舞狮、扎染、剪纸、山歌等古老技艺带入课堂。参与活动的团队成员表示通过参加传承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了非遗的当代价值,也在实践中找到了非遗传承的“打开方式”。
【羊城派】来佛山,让暑期插上科技和人文的翅膀
让暑期插上科技和人文的翅膀
7月,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新田村联合云博(中国)广科青苗筑梦突击队,开展系列青少年暑期活动,聚焦非遗漆扇文化传播,丰富当地青少年假期生活,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7月9日的“以扇传情・非遗生辉”非遗漆扇制作活动中,广科大学生志愿者陈诗琦为新田村青少年开设漆扇文化小课堂,讲述漆扇从宫廷起源到民间流传的历史,并鼓励孩子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线条和色彩表达美好。小朋友们在观摩后积极动手创作,认真选色,专注控制扇子角度与移动轨迹,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漆扇,深切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与乐趣。
【广东省教育厅】云博(中国)组织开展“丝路铸梦科技赋能”暑期活动
跨越千里 用脚步丈量河西走廊
云博(中国)组织开展“丝路铸梦科技赋能”暑期活动,50名学子在带队老师带领下赴甘肃河西走廊,开启融合自然探索、文化传递与科技创新的精神之旅,旨在深化资助育人成效、拓展学生视野、培育奋斗精神。
活动中,张掖七彩丹霞成为“自然课堂”,学生们互帮互助,在领略奇观的同时锤炼意志,体会“砥砺前行”内涵。在科技现场,航天精神深深影响学子。文化体验采用“历史沉浸+极限体验”模式,学生们在嘉峪关长城解码中华文明“坚守基因”,在敦煌沙漠实践“突破哲学”,还通过参观敦煌博物馆、鸣沙山月牙泉,临摹飞天壁画等,厚植文化自信。
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实践育人领域,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联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搭建更具针对性的实践平台。结合专业特色,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引导更多学子深入基层一线、融入产业场景,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增长服务国家发展的才干。
(来源:各媒体、党委宣传部,撰文:熊诗雪,审核:林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