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猫与鹰角网络:从玩家到创作者的破局之路
一、叛逆的起点:从玩家到开发者
作为《明日方舟》制作人,海猫(本名黄一峰)的创业故事始于对游戏的双重身份认知:既是开发者,也是玩家。2017年,他与5名伙伴在上海成立鹰角网络,其中3人尚在攻读研究生学位。这种学生团队的基因,注定了他们以玩家视角重构游戏逻辑的创作理念。海猫曾坦言,团队最初的目标是“做出自己为之自豪且愿意沉浸其中的作品”,这种对游戏本质的纯粹追求,成为鹰角区别于传统商业公司的核心特质。
在2017年“核聚变”游戏展上,尚未成型的《明日方舟》首次亮相。彼时的鹰角资金匮乏,甚至无力支付展位费,最终以“参展者”身份混 入 独立游戏区。这种略带荒诞的登场方式,恰如他们对行业规则的挑战:在商业游戏与独立创作的夹缝中,开辟第三条道路。
二、破冰者:《明日方舟》的工业化突围
开发《明日方舟》的两年间,团队面临三重困境:
1. 技术代差:初创团队缺乏3D开发经验,转而深耕2D美术与世界观构建,以“动态立绘+塔防玩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 内容革新:将末世题材与兽耳娘文化结合,构建泰拉大陆的复杂政治生态,突破二次元游戏的叙事天花板;
3. 运营实验:采用“长线剧情连载+限时活动”模式,将手游内容更新频率提升至接近单机DLC的节奏。
2019年游戏上线后,其硬核的剧情深度(如整合运动对压迫的反抗)与反套路的角色设计(如重症患者阿米娅担任领袖),迅速引发玩家社群的文化共振。这种用“商业载体传递独立精神”的策略,使《明日方舟》成为首个登顶日本AppStore畅销榜的中国手游。
三、二次创业:从商业到艺术的跃迁
在《明日方舟》成功后,海猫团队开启了更冒险的探索:
- 技术升维:开发买断制单机游戏《来自星尘》,首次挑战全3D建模与开放世界设计,通过像素风格与科幻设定的碰撞构建独特美学;
- 模式突破:立项《明日方舟:终末地》,尝试将持续运营模式与买断制结合,创造“3A级服务型游戏”新形态;
- 生态构建:推出“开拓芯”计划,扶持大学生游戏开发者,提供资金、技术指导与发行支持,形成创意孵化闭环。
这种“商业反哺创作”的路径,体现了海猫对游戏本质的思考:“开发者不应被市场分类束缚,重要的是用合适载体传递思想火花。”
四、创作哲学:在商业与理想的平衡木上
海猫的创业理念蕴含三重辩证关系:
1. 玩家与开发者:坚持亲自参与游戏测试,在直播中与玩家讨论关卡设计,将用户反馈转化为叙事线索(如“怒号光明”章节对塔露拉的人物重塑);
2. 艺术与商业:《明日方舟》音乐专辑登陆苹果音乐榜单,线下演唱会融合交响乐与电子元素,证明文化产品可兼具盈利性与艺术性;
3. 个体与行业:通过“源石虫保护协会”等玩家二创激励计划,构建“开发者提供世界观框架,玩家填充内容细节”的共生生态。
这种理念在《明日方舟》主线剧情中得到隐喻式呈现:罗德岛制药公司既要对抗天灾,又需在各国政治势力间斡旋,恰如创业者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博弈。
五、启示录:新世代创业者的范式革命
海猫与鹰角的创业历程,为中国游戏产业提供了三个革新样本:
- 创作驱动:拒绝“换皮”套路,用200万字文本量构建泰拉世界观,证明内容深度可转化为商业价值;
- 技术平权:自主研发“Yostar引擎”,降低2D动态表现门槛,使中小团队也能实现电影级演出效果;
- 价值传递:通过《孤星》章节探讨人工智能伦理,在娱乐产品中植入对科技文明的思辨。
正如海猫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演讲中所说:“游戏是数字时代的青铜器,既承载文明符号,也铸造思想容器。” 这种将文化表达置于商业考量之上的创作观,或许正是鹰角网络能从4.8万家同期注册公司中脱颖而出的密钥。
编辑: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处暨创新创业学院 陈钰琳
审核:校企合作与实习就业处暨创新创业学院 姚圣梅
关注微信号
©版权所有:云博(中国)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粤ICP备20000181号-1 网站技术支持:品牌运营中心